新闻频道社会百态

陪聊,人们为什么谈“陪”色变?(3)

社会百态
Tips: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&长按图片存图
   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何克曾说过,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,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心理问题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美国的一次权威调查也显示,80%的人在一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。“人的心理状况就是在健康——不健康——病态的范围内波动的。”可以说,大多数人都需要心理陪护和心理治疗,尤其对产前的孕妇、空巢的老人、将要入学的儿童、病重人士等这些特殊群体,专业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,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,其作用更不容小视。在国外,“情感陪护”早已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,而且从业人员素质很高,大多由高校教师、心理专家、电台主持人等兼职,保证了他们服务的质量及职业的高尚。而我们一提起“陪聊”就有人想到色情,其实是某种阴暗心理在作怪。如鲁迅先生所言,“一看到短袖子,立刻想到白胳膊,立刻想到全裸体,立刻想到生殖器,立刻想到性交,立刻想到杂交,立刻想到私生子。”短袖子离白胳膊自然不远,但想到私生子未免想象力过于丰富,如果因此就禁穿短袖衫岂不荒唐。诚然,有一些人打着“陪聊”的幌子进行色情服务,但这并不是“陪聊”的错。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发廊存在性交易就禁止人们理发,也不能因为有人打着“陪聊”的名义卖淫就认为陪聊就是变相色情。只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(心理陪护私密性相对较强,如何有效监管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),不要只管收钱发证,同时行业内部严格自律,就不会出现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的问题。(河北 刘昌海)
 
    “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,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,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、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、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”——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王裕如会长此言才道出了“批准陪聊”的真实意图,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,不过是为了办培训、卖证书而已。不管涉及色情与否,“陪聊”本身未必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,但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无疑不可估量,尤其是一支庞大的“三陪”大军正愁着“转正”的机会,如此发证式的批准可谓应运而生,一方可以花点小钱买个合法身份,另一方可以假培训发证之名堂而皇之创收,如此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?对心理陪护职业"心里要阳光点" 用虎年春晚小品——《一句话的事》中一句经典台词来说,对心理陪护职业“心里要阳光点”。笔者相信,大多数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阳光的,不是阴暗的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职业的诞生有“两个需要”。